赵越:冰冷机械世界里的赤诚挚爱

 在山西晋南一带,每当人们谈论起绛县南樊机械厂曾经的工业辉煌时,总会提及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名字——赵越。说他是个一生奉献,乐于承担社会大义的人。
赵越离开这个世界,已过去25年。


从通讯工程老师到马拉收割机发明者

  1954年,20岁的赵越,从部队转业到山西省绛县。
参军前,他是江苏无锡教育学院电子工程系的高材生,在部队是通讯工程学院的教师,精通几国语言,一直同电子通讯打交道。此时他只希望职业对口,能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手脚的地方。然而完全出乎意料,赵越被分配到县供销社,后又被下放到仅有几盘铁匠炉凑合起来的南樊镇铁木业社,当了一名普通工人。那时每逢三夏大忙时节,工人都要去农村帮助收割小麦。站在热浪滚滚的麦田里,目睹农民兄弟每天手持镰刀、挥汗如雨,整日累得腰酸腿疼的情景,他萌生了制造小麦收割机的想法。他对别人说:农民太辛苦了,咱们要为老百姓做点实事。
没有现成的资料,他从镇上理发店借了把手动推子,反复拆装,仔细琢磨,研究其构造原理,接着又自带干粮,骑车一百多公里,赶到行署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终于,他一人钻进暗室缜密攻关,半月后拿出一份满意的图纸。收割机进入试制阶段,他最关心刀片的选材,他认为那是收割机的核心部件,测试过几种扁钢的性能后均不太满意。后来,他想到了铁路上的钢轨,通过关系协调,他同工友们一起,用平车从附近的火车站拉回几根。
南樊铁木业社造出了马拉收割机,这在晋南一下成了天大的稀罕事。接着,他们带着自己的产品,应邀参加了同类产品的全国“拉力赛”。按照小麦不同的收获时令,南樊的马拉收割机从山西出发,一路经河南、山东、河北,顺延直达东北三省,演绎了一出新的“闯关东”。在速度、性能、质量、耐力的大比拼中,一些趾高气扬的大厂产品纷纷被淘汰,谁都没想到,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南樊马拉收割机竟走到了最后。
1959年,他们的产品被国家轻工部评为特等奖。新中国成立十年大庆时,又披红戴花登上了国家三委(科委、经委、计委)的彩车,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全国人民的检阅。打那以后,他们的产品成了全国抢手货,每年生产300多台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十多个省市。南樊铁木业社也因此红火起来。


研发三联水泵破解用水难题

  赵越原籍江苏丰县,他来到山西后,就把一家人都迁到了绛县东官庄村。东官庄地处中条山下两河相夹的旱圪垯上,全村自古最头疼的事是人畜吃水。村里仅有的两口人工水井,因井深水浅,常因排队争水而起哄打架,就这也满足不了一半人的吃水需求。没办法,多数人只好到坡下蜿蜒几千米的沟底或更远的邻村去担水,往返一趟要走十多里路,常有人因挑水受伤甚至致残。人们生活惜水如油,邻里间往往能给一升面,不借一碗水。这种困境世代沿袭至今,解放多年也没找到解决办法。
赵越把村民的疾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暗自琢磨,要为村里解难题、尽心力,想方设法把水从沟底提上来。那时市场上已有了柴油发动机,赵越仔细考量过现场的地形后,认真推理,反复演算,很快拿出了一个提水方案。他给村干部谈了自己的想法,全村人都心情振奋,倾力配合。一个多月后,赵越从厂里把制作好的一台水泵拉到东官庄,开始了首次试验。结果,水送到半坡后便无力上行了,距坡顶还有几十米。现场的村民都觉得遗憾,赵越却在坡上坡下的往返穿行中看出了问题。他擦着头上的汗水思忖,是送水的动力不够,设计时只顾及节约成本,忽略了机械动力的规律,看来光想着替老百姓省钱不行,还要遵循科学。既然单项水泵不行,就用三项泵联供,于是,他把工友们召集到一起,对图纸进行反复修订,然后加班加点对原体进行改制,很快制成功了三联水泵。
再次试水那天,东官庄村里像过节一样,坡上坡下到处挤满了人,当清澈的沟底泉水涌上坡头时,全场沸腾了,孩子们奔跳欢呼,老年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几天后,《山西日报》对此作了长篇报道,夸赞南樊铁木业社生产的三联水泵,是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是工业支援农业的好典范。这年年底,三联泵在国家轻工部举办的“北京科技展览会”上,被评为特等奖。后来,又经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将绛县南樊的三联水泵嵌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的牌子,支援给亚非拉一些国家,受到世界各地的好评。
由赵越亲自研发,制造成功的三联水泵,有力地解决了我国山区人畜用水的难题。他所在的南樊铁木业社,也多次光荣获奖,发展壮大,改名为南樊机械厂。工厂将此作为主打产品,每年以2700台的产量销往全国各地,创造了绛县工业的一度辉煌。这项技术很快便在全国得以推广和传播。至今已广泛应用于山区人畜吃水、果蔬园地药剂喷洒、车辆清洗等相关领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仍有一百三十多个厂家从事三联水泵的生产,有的厂家还承担着出口援外的任务。
“文革”期间,赵越牵头研发1500型内燃泵,以备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使用。他领着刚刚组建的攻关团队,开始了未知世界的探索。查阅资料后赵越发现,许多年以前,在水利科技领域,英国专家洪孚星,德国专家罗伦茨就涉及过内燃泵的设计和研发,并不留余地地断言,内燃泵的扬程不会超过11米。到今天为止,世界上还未有人能够撼动。
两年多寒暑交替的苦研,数百次不间断的实验,赵越从不因失败的挫折而气馁,更不因实验的枯躁而烦心。他避开前人后尘,尊重水的属性,在水与火的碰撞中找到最佳触熔点,利用煤气和水氧点火爆炸后冲天的动力,加上泵体管道自身的压力,一下子把水的扬程提升到22米。赵越主持研制的“1500”型潜水泵终于成功了,每小时可提水4800多吨,完全能够满足国家大型提水工程的需要。消息经《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后,立即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


心如璞玉的工程师更是好邻居

  1979年,赵越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我省首批高级工程师。1985年,已担任运城地区无线电厂厂长的赵越,接到绛县化工厂的求助电话,想请他帮助制定炭黑生产微机控制流程。赵越二话没说,当即爽快答应下来,几天后,便带着助手赶到了现场。
当时,国家炭黑生产的工艺尚未定型,平时的生产运行和产品质量,只能靠工人们的观察和经验把控,质量效率一直不太稳定。赵越到场后,先在车间来回转了几圈,随后查阅了厂里提供的数据资料,不久就编制出了机改程序。他采用回路和比值控制的办法,将风量、原料油纳入生产需求的输入系统,并形成“风油比”自动调节和回路,从而保证了炭黑质量的相对稳定。1986年1月,这套系统经国家权威部门验收后,很快便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用微机控制炭黑生产,开创了我国炭黑生产的先河。
在乡下时,不管谁家的电视机、收音机、洗衣机等家电有了毛病,赵越听说后总是不请自到,有时还自掏腰包购买配件,给乡亲们免费修好。赵越住院看病时,听说医院的超声波坏了,请人修要花很多钱。他主动跑去一看,发现调试用的节拍器三极管坏了,他把自己收音机零件拆下来换上,不收医院一文钱。那时电视还很少,县上有个单位的电视机看不到图像,请广播局专业人员修了多次也没弄好,他们派人把赵越接到县城,一个下午便手到病除。
四十多年来,赵越共完成了20多个科研项目,有8项获得国家奖励,其中2项被评为特等奖,为此,南樊机械厂曾受邀参加了1970年的国庆宴会……绛县人提起赵越,都会说他是个心正、品端、技高、璞善的好人。一生都站在幕后的赵越,始终用内心的一片赤诚,向社会播撒着大爱无言。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