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会消灭纸质书吗?

 壹

有一段时间,人们总是在争论一个问题:电子书会取代纸质书吗?

我曾经是纸质书的坚定支持者,甚至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来论述电子书种种的不好。


比如电子阅读器冷冰冰的界面,没有读纸质书时的触觉(纸张)、嗅觉(墨香),也没有读纸质书时的仪式感。

但随着这几年电子阅读市场的不断扩大、相关产品的种类不断丰富、阅读软件功能的不断完善,我开始意识到,以前自己的观点也许太片面了。

其他优点不说,单说电子书携带方便不占地方这一项,纸质书就无法比拟。


毕竟,爱书人世界里的主要矛盾,就是日益增长的书籍数量,同停滞不前的房屋面积之间的矛盾。

这段时间,因为罗胖的“得到”APP里有一个21天免费电子书会员的赠送活动,出于人类爱占小便宜的天性,我开始看“得到”APP中的电子书。

接触后才发现,“得到”中的电子书资源不但很丰富,而且很新,有好多我刚刚从网上买的新出版纸质书,“得到”上居然都有免费电子版。


这一发现让我兴奋不已,赶快挑了一本我想买却没有买的万维刚的新书《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读了起来。

读完之后,心情很愉悦。一方面是内容确实不错,另一方面是我省了几十元的买书钱。


现在我正在看第二本大部头电子书,美国历史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写的《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书也很有阅读价值,目前读了三分之一。

读书中,我还发现“得到”电子书阅读软件设计的很好,遇到书中有感触的部分,我可以在选择文字后转发到朋友圈,也可以直接备注做电子读书笔记。如果这一段文字,恰好还有其他读者也有感触并做了笔记,我就可以同时看到。


阅读软件的这个功能,增加了读者用不同视角理解同样内容的可能性,而这恰恰是传统纸质书不可能做到的。

电子书刚刚出道时,总有如我一般坚守传统的人,会大力抨击电子阅读的种种不好,论证阅读传统纸质书又是多么多么的高雅。

但现在想想,这是不是读书人为维护清高而坚守的最后一道防线?

看一看书籍发展的历史脉络就会发现,阅读的普及,依赖于文字载体的普及,文化思想的发展,也依赖于文字载体的发展。


纸张发明前的殷商时期,只有极为重要的祭文、历法会被篆刻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铭文。最贵重的载体,只记录最重要的信息。

后来商代开始出现竹简(简牍),春秋到东汉末年最为流行。竹片比青铜便宜,上边记载的内容也大大丰富,从诏书律令、史籍经典到诗词歌赋乃至百姓书信。

故有学者评价,“简牍的发明,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得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可以说,简牍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文字载体的成本,打破了统治者对于知识信息的垄断。

再到后来,随着纸张和印刷术发明后,尤其是欧洲古腾堡印刷机的发明及普及,直接促进知识信息传播效率的增速和普通民众获取知识和信息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民智开启,也增进了平等观念在社会的普及。


从这个历史发展脉络来讲,电子书取代纸质书,是大势所趋。

电子阅读的普及,使阅读更加成为一种世俗化、平民化的活动。

书籍的物理形式,第一次从有形进化到无形,知识信息传播的快捷便利性和传播成本的低廉性史无前例。而读书的场合,也从传统的书斋、校园、图书馆转,移到了地铁、公交、浴缸、沙县小吃店。

当然,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文字传播高效便捷了,缺少了书写文字时的神圣感,文字便也廉价了。


知识信息的碎片化、垃圾化不可避免,八卦闲话、私人琐事、鸡毛蒜皮甚至谣言妄语开始满天飞。

这些,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副作用,无法避免。

不过我也觉得,纸质书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就像钢笔出现后毛笔不会消失一样。


只不过,纸质书已经从传统传播知识的载体,转向展示印刷、设计等艺术成就的载体。

就像如今毛笔不再作为与人信息交流的工具,而成为创作书法绘画艺术的工具一样。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如何判断它有没有前途?我觉得唯一要看的,就是它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古代人读书,功利性、目的性很强,读书是实现考取功名、走进仕途以达到阶层跃升的唯一手段。

而现代人的读书,目的性更加多元,有为高考出国而读、有为增长智识而读、有为解乏快乐而读、有为打发时间而读。

所以,无论用何种工具读书,都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只要目的明确,读就完了。只要能喝到水,管它装水的瓶子是什么样的!


更进一步想,当初人们在争论毛笔好还是钢笔好时,有没有想过,未来人们甚至连字都不用写了呢?

假如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发明了知识胶囊,口服一粒后,天下知识尽在掌握,所有书籍全在大脑中。

那时,还会有人去读书吗?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