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逐灯进鲤城,承艺扬技传心声

为传承泉州花灯制作工艺,弘扬传统非遗文化,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团务中心“灯映乡情,艺传心声”实践队于2024年7月20日抵达暑期“三下乡”活动的第一站——泉州市非遗晨曦花灯制作中心,了解泉州花灯的工艺及其文化内涵。

泉州花灯是福建省花灯非遗项目级别最高,入选国家级非遗最早,技艺最独特的非遗项目,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代,盛于宋、元,延续至今。同时,因泉州花灯造型美观,工艺精湛,透光性好,光彩夺目,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装饰价值,故成为泉州闹元宵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祈望新年行好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初到工作室时,泉州花灯市级非遗传承人、厝边教师陈丽玲带领实践队参观室内的花灯成品,随后,陈丽玲老师介绍道,花灯的种类主要分为针刺无骨灯、彩扎灯、刻纸灯三大类;制作流程有灯型构思、图案刻画、灯屏设计与灯体拼合,花灯制作需要师傅们按部就班,分别完成图案刻画与结构拼接流程,如此才可得到一个完整的花灯。实践队队员们对此感受颇深,深刻体悟到花灯工艺的精巧及制作的不易。

 

图1 陈丽玲老师介绍花灯

摄影者:郑艺微

陈丽玲老师自幼在浓厚的花灯文化氛围熏陶下学习花灯的制作,至今从事花灯制作已有五十余年,当面对是否考虑过放弃学习花灯的问题时,她坚定地表示从未想过放弃学习花灯,并且随着年龄增长,愈发喜爱制作花灯,她往往在学习中寻找灵感,不断创新,追求精益求精,孕育出独特匠心。老师长年全身心投入于花灯制作,沉浸于寻求花灯样式创新,依靠对花灯的热爱如此坚持了数十年,将花灯非遗文化传承下来。

 

图2 陈丽玲老师接受访谈

摄影者:郑艺微

现如今信息快速发展,机器制作占领大众视野,非遗花灯的手工制作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化,对此,陈丽玲老师这样说:“受快节奏生活影响,年轻人对于花灯的细致没时间去欣赏,看不到花灯背后的故事,从而传统技艺的精雕细琢被人们所抛弃,大部分传统工艺正在流失。”由于传统花灯的制作周期较长,且人工成本较高,人们更倾向于购买现代机器工艺的廉价花灯,传统花灯的市场在不断缩小,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脚步,陈老师在坚持传统花灯工艺的同时不断追求创新,不断坚持更新花灯的样式,将传统花灯与现代发展相融合。

近年来泉州市政府对泉州花灯等非遗传承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出台各项保护政策,如设立泉州非物质物化遗产馆、对非遗传承人提供经济支持;高频次地开展与非遗文化相关的社区活动、在社交媒体上发布非遗宣传视频等,加大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吸引更多外地游客了解泉州非遗传统文化,使文化产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我最大的愿景就是让泉州花灯走进万家灯火,”陈丽玲老师对实践队队员说,“花灯的传承和发展还是得看你们年轻一代。”她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认识、了解和学习泉州非遗花灯,促使非遗文化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图3 陈丽玲老师接受访谈

摄影者:郑艺微

即使泉州花灯正遭受社会潮流如钢铁洪流般的冲击,但仍不乏有如陈丽玲老师这般为非遗传承奉献一生的人,他们乘风破浪,始终坚持弘扬花灯文化,使泉州非遗花灯在风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谱写泉州非遗传承新篇章。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