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灯彩走世界 灼灼灯影映古今

朱自清先生曾说“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这里遍地都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宝藏。秦淮灯彩走过1700多年的发展历程,如今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据史料记载,秦淮灯彩的起源大约可追溯至东吴时期,起初为皇家放灯表佛之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灯彩逐渐兴于民间。东晋习凿齿的《诗灯笼》有曰:“煌煌闲夜灯,修修树间亮。灯随风炜烨,风与灯升降。”这是南京地区有关灯彩最早的文献记载。初唐以后,南京地区逐渐繁华起来,城南笪桥一带有众多扎制花灯的工匠聚居,出现元宵灯市的雏形。

南京文史作家周安庆介绍,早期的秦淮灯彩在结构造型上比较简单,只是在灯具的基础上略加装饰而已。明代是秦淮灯彩发展的鼎盛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了显示大明一统天下的太平盛世,将元宵节增至十夜,即从正月初八开始,到十七才落灯。那时人们几乎“家家走桥,人人看灯”。此后,南京就有“秦淮灯火(彩)甲天下”之美誉,秦淮河悬挂花灯的画舫也随之蜚声天下。


“近代以来,灯彩发展曾一度沉寂。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秦淮灯彩翻开新的一页。1977年春节,夫子庙首度恢复灯市。1986年,南京市恢复举办一年一届的秦淮灯会,并延续至今。”周安庆说道。

在历史的光影流变中,秦淮灯彩虽已走过千年,秦淮灯会也已历经数届,但依旧生机盎然。秦淮灯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柏华,从事秦淮河流域花灯艺术研究已有40余年。他表示,灯彩之美,美在千姿百态。“它汲取中国传统纸扎、绘画、剪纸等艺术之长,在制作中综合木工、雕饰、编结等工艺手段。秦淮花灯造型各异,有狮子、兔子、老虎等不同动物形象和各种人物、卡通造型,形成造型简约大方、色彩瑰丽明快的特点,在中国灯彩艺术大观园里别具一格。”


秦淮灯彩历代传承,根脉在人。正是一代代灯彩艺人的坚守和创新,延续了其动人魅力。目前,秦淮灯彩已有超过百名扎灯艺人,近万名从业人员。秦淮灯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顾业亮便是其中代表之一,他扎根灯彩行业50余年,在坚定保留传统手艺的同时,也在思考古老技艺的时尚新生。

顾业亮介绍,1993年,他承包了南京夫子庙工艺彩灯厂,钻研传统扎灯工艺的革新之法。在他的带领下,秦淮灯彩的艺术表现手法日渐丰富,形成声、光、电、动为一体的现代艺术形式,制作工艺融手绘、剪纸、光雕等多种技艺于一体,材质拓展到绸、绢、纱、塑料瓶、瓷器、亚克力等。


“坚守传统文化传承,不断推陈出新是秦淮灯彩发扬光大的根本所在。”顾业亮表示,为了让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这些年他的足迹遍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用一盏盏秦淮灯彩点亮了伦敦泰晤士河、埃及街道、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灯光照亮了外国友人的脸庞,也点亮了南京非遗传承的“灯火”。 

相关产品

评论